这段代码是一个用于将时间序列数据转换为监督学习问题的函数。它的输入data可以是一个包含时间序列数据的列表或者是一个DataFrame对象。
函数通过指定输入和输出窗口大小,利用df.shift()方法来创建滞后特征,即过去某一时刻的值作为特征。同时也会创建目标变量,即未来某一时刻的值。
下面我逐行解释代码:
- 首先根据传入数据类型确定特征值数量
n_vars。 - 将传入数据转换成DataFrame对象。
- 初始化空列表
cols和names用于存储特征列和列名。 - 使用
range(n_in, 0, -1)循环遍历从 t-n 到 t-1 的时间步,向cols添加通过df.shift(i)创建的特征列,并将相应的列名添加到names中。 - 使用
range(0, n_out)循环遍历从 t 到 t+n 的时间步,向cols添加通过df.shift(-i)创建的预测目标列,并将相应的列名添加到names中。其中,第一个预测目标使用 “var(t)” 的命名格式,后续预测目标使用 “var(t+i)” 的命名格式。 - 使用
concat(cols, axis=1)方法按照列方向拼接所有特征和目标列生成新的DataFrame对象agg。 - 重命名列名为
names。 - 如果设置了
dropnan=True,则删除包含空值的行。 - 返回转换后的DataFrame对象
agg。
请注意,这只是代码的解释,并不会实际执行。如果你有相关数据想要进行转换,请调用该函数并传入相应参数。
内容由零声教学AI助手提供,问题来源于学员提问




